欢迎来到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邯郸市肿瘤医院 >

这几招搞定中药肝毒性,我大写的服!

关于中药肝毒性的问题,早已满城皆知,这让大家对中药有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也成为中药黑们攻击中药的一大利器,其实发现有肝毒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好事,可以促使大家去关注这个问题,并好好研究出来是为什么有肝毒性,怎么去避免肝毒性。

 

其实除了中草药本身会引起肝毒性,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引起肝毒性:

 

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变质也会引起对机体的副作用;

临床上应当遵循对症用药,配伍得当的原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用药;

患者体质皆不相同,除了少部分品种中药是固有型肝毒性中药外,大部分中药的潜在肝毒性具有特异质型的特征。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怎么通过制剂知识来降低中药制剂的肝毒性。

 

原材料对中药制剂肝毒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药材的产地,品种,采收季节,炮制配伍会有不同,因此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同种中药材的有效或有毒成分含量不同。比如,如肝毒性中药淫羊藿因物种来源不同,所含成分种类也不同,朝鲜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较其他成分最高,粗毛淫羊藿中则朝藿定C含量最高。

 

所以如果原料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严格质量控制,在制成制剂时就容易造成肝毒性的产生。如果警惕对中药材的鉴定,选用质量上乘的道地药材,遵守GAP规范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把握好原料药这一关,从源头上就可以降低中药制剂产品的肝毒性。

 

制备工艺对中药制剂肝毒性的影响

 

在制备工艺中:药材的粉碎,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剂型,给药途径,辅料,储存运输这些都对肝毒性有不同影响。

 

粉碎 中药制剂的药材最初要经过粉碎,粉碎方法影响到中药制剂产品毒性的大小,如朱砂主要含硫化汞,为具有肝毒性的矿物药,经“水飞”法这种特殊的粉碎方法粉碎后,可减轻其在研磨时产生的热变化和氧化降低可溶性汞的含量,从而降低毒性,便于制剂和服用。

 

临床或制剂中的粉碎方法改变时需要根据毒性大小适当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效作用太过而产生毒副作用。

 

提取工艺传统中药提取主要有水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和水蒸气蒸馏法等,而水煎煮法最为常用,提取物中包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许多成分。现代的提取方式有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提取等,多用乙醇做溶媒,提取物主要是脂肪酸类成分,因此2种主要的提取方式所得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不一致,导致活性成分谱的组成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产生了潜在的毒性。比如比较生、制首乌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在体内对大鼠的肝毒性,就发现毒性部位主要存在于两者的醇提物中。

 

可见不同的提取工艺对中药制剂的肝毒性具有潜在的影响,采用合适的提取条件和提取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中药制剂肝毒性的风险。

 

分离和纯化工艺 分离纯化技术改变了传统中药制剂“粗、大、黑”的特点。现代中药制剂中常见的分离纯化工艺主要包括大孔吸附树脂、膜分离、超滤、高速离心技术等,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使得单位制剂内有效或有毒成分的浓度和含量增加,但在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率的基础上也增大了毒性成分的含量,进行分离纯化时也可能因为相对分子量较大而除去淀粉、糖类等大分子成分,丧失了其缓和药性和解毒的作用,可能会导致肝毒性增加。

 

剂型 中药在不同剂型中显示的总体毒性各有不同。比如雷公藤本身具有肝毒性,但制成不同的剂型如雷公藤总苷片、雷公藤缓释片、雷公藤滴丸、雷公藤注射剂、膜剂、贴剂、软膏及糖浆等可以增加药物的施展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减少药材本身的毒副作用。

 

可见剂型的不同会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和毒副作用,选择合理的剂型是保证中药制剂疗效的重要因素。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仅与药物剂型相对应,同一制剂若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对机体产生的肝毒性大小亦不同。如中药注射剂用药95%为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但从不良反应情况看,同一药物采用肌肉注射比静脉注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少且症状轻。

 

可见给药途径的不同可能会增加中药制剂潜在肝毒性的风险,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给药途径的优劣,选择生物利用率比较高、对机体造成肝毒性小而又符合临床用药实际状况的给药途径。

 

辅料 辅料使得药物成型,但某些辅料的加入反而大大增加了制剂产生肝毒性的几率。有些辅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亚硫酸盐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口服制剂或注射剂中的抗氧剂,有文献表明微量的亚硫酸盐类辅料可使患者凝血酶原的时间延长,升高转氨酶,对肝功能产生严重损害,诱发肝细胞坏死。

 

另外,辅料的纯度也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如齐二药事件里的假辅料丙二醇因为纯度不高,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辅料与中药制剂中的活性物质一起参与体内代谢过程,作为中药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制剂肝毒性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储存运输 包装、盛放材料不合格也易导致中药注射剂中引入异物、纤维等未滤除的物质而产生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中药刺五加注射液曾因在储存过程中染菌而被停止使用。

 

 

看来,和肝毒性有关的环节是很多的,如果能把这一系列环节都关注起来,不是能把发生肝毒性的风险性降低么。一起来看看由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的贾晓斌教授和封亮教授团队提出的“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控体系”,其通过强调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着重从中药材的前处理、制剂工艺、剂型和给药途径等方面控制中药制剂产品的质量,减少肝毒性的产生。

 

想了解更多么,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最新一期的纸质版,即可获取关于肝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多维结构过程动态的中药制剂产品肝毒性的影响因素》。我们特意为这篇特别关注论文设计了封面,喜欢么?

 

 

 

 

 

<END>

本文由我刊原创发表,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tcmrun,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

    发布时间:2017-09-02 12:24:33
    录入:录入编辑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